大美湘西
2018-10-26 10:11:42
  • 0
  • 0
  • 3


       湘西是沈从文的,我是闻着大师的墨香进入湘西的。湘西自古为蛮荒之地,人烟稀少,与黔、渝、鄂三省接壤,轭湘川之咽喉,其原生性与神秘性举世惊异。

       湘西之美,美在大山;湘西之奇,奇在大山。山是湘西的头颅,山是湘西的脊梁。

       在这片群峰环抱,溪洄曲绕的桃源世界里,湘西人以大山为庇护,以山为父,他们崇拜山,祈祷山神和树神,跳起古老的毛古斯或竹竿舞,过着怡然自得的生活,尽管湘西山高水长,阻隔了外来文明的侵入,但在这片血脉相融、绵延起伏的土地上,千百年来,他们创造了充满乡土气息、灿烂而绚丽的本土文明,成为中华文明的瑰宝。

       湘西山高林密,山势陡峭,这里世代居住着土家族、苗族、侗族、瑶族、白族、汉族等43个民族,特殊的山形地貌,使他们善于倚山而居、临水筑寨,建起了一幢幢风格独特的吊脚楼,成为湘西文化的古老符号。

       湘西吊脚楼,一般建于山坡,或筑于水湄,依势推进,错落有致,飞檐翘角,气势卓然,与昂首突奔的大山形成互动之势,与青山绿水形成交融之美。湘西吊脚楼檐口常挂有风铃,微风轻摇,清脆的铃声响彻山谷,像岁月久远的歌谣;有的还画上八卦、太极图等吉祥图案,是巴楚文化的活化石。庄裕光先生在《干阑建筑》一书中说,湘西吊脚楼“体量宏大,下屋架空,上层铺木板作居住用”,道出了吊脚楼作为干阑式建筑的实用和审美双重价值。最有代表性的当属凤凰古城吊脚楼,一排排、一层层、水墨式的排列于沱江两岸,一只只红红的的灯笼晃动着千年的风情。

       这些重重叠叠、巍峨挺拔的山峦,养育了大大小小、无数的湘西村寨,山是寨子的依偎,寨子是山的传奇。

古老的德夯苗寨,坐落于吉首市西郊的“美丽峡谷”,苗寨依山而建,绕水而立,八十余户,四周山势雄奇,绝壁冲天,在奇山秀水之间,点缀着一幢幢灰瓦石基吊脚木楼,一条条光滑的石板路,一座座精巧的石拱桥,一群群赤足红装的苗家少女,高山、溪水、飞瀑、梯田、草垛、水车、苗家风俗与原生态舞蹈,构成了恬淡、祥和的自然生态画卷,诗人石元机曾赞曰:“德夯冲溪水粼粼,千里碧波下洞庭;翠峰峭壁玉龙飞,重峦叠翠高入云”。

       芙蓉镇本是深藏于湘西十万大山的古老村寨,本名王村,因电影《芙蓉镇》的拍摄,一夜之间名声鹊起,享有酉阳雄镇,湘西“四大名镇”之美誉。芙蓉镇不仅历史悠久,更重要的在于那一幢幢颇具风味的土家族吊脚楼,原汁原味的土家族民族风情,同时又是猛洞河著名风景区的门户,另有象征中华民族精神血脉的溪洲铜柱,故胡绩伟先生有词曰:“武陵山奇水幽幽,三峡落溪洲。悬崖壁峭绿油油,悠悠荡华舟。烹鲜鱼,戏灵猴,龙洞神仙游。芙蓉镇吊脚楼,土家情意稠”。

       芙蓉镇集山水之奇幽、风情之浓郁、人文之积淀,成为嵌于湘西武陵山脉的明珠翡翠。如果当你告别这座千年古镇,舀一碗刘晓庆米豆腐,一股地道的湘西风味会使你终身难忘。

       奇山养育了湘西,秀水则润泽了湘西。

智者乐水,仁者同样忘情于水。湘西的水母性,具有绵长的滋味和母亲的情怀。水是湘西的魂,资水、澧水、酉水、沅江、沱江是湘西千峰万谷孕育的母亲河,沈从文则舔着母亲的乳汁认识了湘西。过了茶侗,一条小溪、一只黄狗、一位老人、一个女孩子,这个女孩子就是翠翠,“皮肤黑黑的,触目青山绿水”《边城》,翠翠是凤凰边城的翠翠,是湘西山水画里的翠翠,是湘西山水孕育的精灵,黑黑的眼眸里含着青涩的相思和淡淡的乡愁。乡愁从沱江舒缓、静静地流过,沱江就成了一首诗,乡愁便是一首歌。

       自古山水放荡漂泊的灵魂。

公元前295年初,寒风凛冽,一代大师屈原命运多舛,被昏庸的顷襄王下令放逐到湘西溆浦一带,经洞庭、沅江、入湖口,溯江而上,三闾大夫壮志难酬,满腔激愤,在莽莽的湘西山野,与水结缘,一个人孤独地行吟:”深林杳以冥冥兮,下幽晦以多雨“《九章.涉江》,武陵山脉的清冽之水洗涤诗人疲惫的心灵,却又于枉渚之滨洗刷信仰的尘埃:”举世皆浊我独清,众人皆醉我独醒“,”沧浪之水清兮,可以濯吾缨;沧浪之水浊兮,可以濯吾足“《楚辞.渔父》。然于十七年之后(公元前278年),已是农历五月初五日,芦蒿飘香,菖蒲摇歌,一代伟大诗人抱山饮水、心系社稷,沧然投身滚滚的汨罗江。湘西之水悠悠,流淌千年英魂;湘西之水汤汤,诉说千古传奇。

       山美水美,地灵则人杰。

壮美的湘西大地,多民族血脉相连,他们勤劳、善良、骁勇,民风淳朴;他们长袖善舞,击鼓而歌,创造了璀璨的湘西文明和厚重的历史文化。

歌声传递的地方就是湘西。湘西的打夯歌、猎歌、茶歌、挖土歌、划船号子、哭嫁、祭祀、赶场、上梁、摆歌台、盘歌、对歌、学歌、教歌、听歌等等,湘西无处不歌,无人不歌,歌是湘西人的生命,歌在湘西人的血脉中流动,优美而动听的歌声飘过山林、溪边、苞米地和高高的吊脚楼。

“一根竹篙漂落溪/两个姐儿在洗衣/一篙落水探深浅/我唱山歌试姐意”(男唱),

“过青浪滩了/叫漩涡漩了你舌头去”(女唱)。

——这是扒排佬的打情骂俏,是湘西酸溜溜的对歌。

“那天城楼遇阿哥/想请阿哥来唱歌/不管唱的好不好/妹妹记在心窝窝”(女唱),

“久冒唱歌忘记歌/久冒拨船忘记船/今天见妹心发呆/好久还抠后脑壳”(男唱)。

——这是湘西民歌中质朴的求爱歌。

“我们都是土家人/自古喜欢客串门/粗茶淡饭来招待/客人啊/快来喝酒,快来吃菜”。

——这是土家族热情好客、香喷喷的酒歌。

......

       歌声传递的地方就有舞蹈。湘西有苗族鼓舞,土家族毛古斯舞、打溜子、芦笙舞、傩舞、摆手舞、竹竿舞、祭祀舞等等,湘西人人能歌善舞,舞蹈是湘西人生命跳跃的基因。著名的苗族鼓舞,如行云流水,似空中雷电,狂热或舒缓的节奏,演绎出苗家人的虔诚信仰和勇武、顽强的民族精神,再现湘西苗族人民的生活、劳动画面,是音乐和舞蹈的完美结合。苗族大鼓是苗族人民心中的太阳和月亮,是苗族人民的信仰高地,被入选国家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。土家族毛古斯舞,表演粗狂、豪放、激昂澎湃,是表现图腾、自然和祖宗崇拜的远古信仰符合,极具原始魅力,被称为“中国舞蹈的最远源头”。芦笙舞是苗、侗族的主要舞蹈形式,以“踩、跳”两种灵活、规范的动作,配以芦笙悠扬、舒畅的旋律,一阵阵徐徐的山风轻摇着青翠的凤尾竹,一曲《芦笙恋歌》,让人如痴如醉。

       湘西山美、水美、人更美,湘西的美是山水、自然的结晶。

湘西丰富多彩的民族服饰,丰富了湘西人美的内涵,更具原生性和乡土味。湘西民族服饰都是纯正的手工制作,做工精细,用料讲究,图案精美,色调鲜艳,个性突出,线条匀称,古朴典雅,象征自然崇拜和生命祈祷。湘西苗族头饰,由银角、扇、帽、围帕、发簪、插针、顶花、网链、花梳、耳环等多种构建构成,琳琅满目,简直是一个小小的头饰博物馆,银光闪闪,美妙之极,是湘西美的诱惑,体现湘西服饰文化的多元性。

       湘西的民族服饰就是一部无字天书,记录着湘西的历史发展和社会变迁。

赶尸和放蛊是湘西的两大古谜,听来毛骨悚然,透过神秘的巫事行为,可窥见湘西人对逝去亲人的怀念,对生命的敬畏与爱情婚姻的专一笃定。

       湘西历史文化之重,老司城堪称扛鼎之作。老司城遗址位于永顺县灵溪河畔,现存祖师殿、玉皇祠、土王祠、皇经台、古街道、古城墙、观猎台等数十处遗址遗迹,有“东方的马丘比丘”之称,可媲美庞贝古城,2015年7月成功申报世界文化遗产,曾经雄踞湘西莽莽大山千余年的土司王朝,是古老岁月的不朽诉说,象征着万山朝贺之奇,万马归朝之荣。

       湘西文化之厚,渗透着千千万万湘西儿女的鲜血,青山秀水埋忠骨,湘西的山山水水曾经历了血与火的洗礼,1934年10月,以贺龙、萧克等为首的红二、六军团,挺近湘西,之后北上抗日,在这片红色的土地上,留下了无数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。1945年4月开始的湘西会战,数十万中国军队和湘西儿女同仇敌忾,英勇抗击日寇。这是初夏的雪峰山,嘉木葱茏、山花烂漫,美景如画,却到处是炮火连天,壮怀激烈,湘西儿女以血肉之躯筑起了一道血色长城。湘西自古林幽路险,地形复杂,自宋以来,绿林起事,龙虎相争;匪患猖獗,杀人越货,民不聊生,直到1949年9月,我人民解放军剑指湘西,开展了残酷的剿匪斗争,救湘西与水火,湘西解放了,湘西大地,到处跳起欢快的舞蹈,古老的芦笙,吹起幸福的恋歌。

       有人问,美丽的湘西在哪里?湘西本土文人陶弼是这样描述的:“一曲清溪一曲山,鸟飞鱼跃白云间;溪山且要行人到,自是行人到此间”。

       有人问,美丽的湘西在哪里?请你走进沈从文的书中,请你闻闻黄永玉的墨香,请你听听宋祖英的歌声。

       湘西是一部天书,必须用时间去装订;湘西是一部传奇,必须用心去倾听。

       大美湘西,美在江山多娇。

       大美湘西,美在德行天下。

 
最新文章
相关阅读